三、融入了现代视觉审美元素
线描是纯以线造型、以线写形的意象审美艺术。线不仅需要体现物象的结构,还要体现物象的质感、量感、光感、色感,再加上作者赋予线的情意。所以线描艺术就某种意义而言,它是更有难度的一种绘画语言。如果从时代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线描未必能有承担以上所讲的如此多的负载,但传统线描也必须随时代的需要而推进和发展。本届线描艺术展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素描以及点线面、黑白灰、现代装饰等构成元素和理念的融入,这些元素和理念有如一种兴奋剂,为中国线描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其实正如同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得以如此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正因为如此,本届线描艺术展才涌现了许多造型更加完美、画面更有构成意韵、更讲究整体调性和节奏韵律的优秀作品。如巴云杰的《美丽秋天》、王少宇的《消夏》、张富军的《坚实的依托》、周佳驿、周祖光的《圣域》等作品中,都尝试了用皴擦式的笔线辅助刻画人物的脸部和手部及衣装的结构,增加了结构转折的立体效果;而肖剑的《雨露》、余昌宇的《野逸图》、路遥的《秋时集篮》等花鸟线描作品,也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皴擦笔线以强化物象的立体感。运用富有个性风格的线条通过精心的疏密组合,构建画面的总体黑白灰布局,营造点线面的节奏旋律是两届线描艺术展共同的显著特点。在本届大展中,如冯东东的《律动之音》、孙得菁的《羽琳琅》、黄兴辉的《清音》、黄荣圣、季伟林的《秋寒》、梁守龙的《秋思》、余昌宇的《野逸图》及张小村的《古城新晖》等山水、花鸟线描作品,应当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此外,注重把握画面整体情调也是本届大展的另一特色。如史邦耀、邓惠甫的《秋草语秋》、孙超的《茫茫》、任春燕的《那时花开》、刘朝阳的《清音》等作品,属于用匀细类型的淡墨线营造的一种诙谐、清逸的“高调”、朦胧的视觉效果的作品;而代凤钦的《硕果》、姚晓岚的《家园》、郭欣的《厚土静寂泽华夏》、于诺的《风影》、郑良友的《竹韵清风》、张屹然的《南国情怀》等作品,则以较为讲究的线法及疏密呼应关系勾画了一种自然、舒朗、和美的视觉印象。画面的装饰构成意韵也是本届大展的又一特色,如李增喜的《古都洗礼》,是一幅有“界画”传统格式又有现代装饰风格的山水“界画”线描作品;沈垚的《罗桑蒂的精灵》、郑美秋的《格桑花》、张春波的《夏日的风》、陶义美的《花一样的红头苗》等作品,都是极富现代装饰意味的线描作品。因此,将素描及点线面、黑白灰、调性、现代装饰等构成元素融入当代线描艺术创作中,应该说对中国传统线描艺术向现代线描艺术过渡和转型具有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存在的不足及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个有学术思想的画展会为人们提供一种导向性的启示,但也必然存在负面,这是合乎情理的规律,本届线描艺术展亦然。本展的不足之处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不足之处,其一是传统的线描功夫不够过硬。不少作品只是用线勾画了物象的轮廓而缺少线描的书写性,再加上一些作品造型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线的作用也就变成了表面化、概念化的廓形。这种线描作品的线与形均不存在美感和表现功能。其二是一些作品写生味道很浓。即使是有还看得过去的线描写生稿作根据,但因为没有经过取舍加工、删繁就简,画面显得非常繁琐和十分臃肿,让人看了不是享受而是很累。其三是缺少对多样性的视觉元素的移植与借鉴,如吸收民间剪纸艺术、画像石线刻艺术、石版画艺术等审美元素,故展览显得缺少有跨度的审美视角的线描作品。记得首届线描艺术展尚有几幅这样的作品,如许自典的《民间纸马艺术》(《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作品集》P29),作者吸收了民间纸马艺术的门神像的审美元素,颇富装饰风格和朴素粗犷的韵味。另一幅是刘青波的《民俗风景——双枪、网吧》(《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作品集》P38),作者采用了画像砖的线刻及平面装饰的表现手法,具有拙巧兼容的古朴意韵。再一幅是王正闽的《湖石三叠》(《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作品集》P46),作者用线的组合演示了一幅富有木版画味道的装饰风格的大块面黑白灰对比效果的线描创意。这几幅作品恰恰都是首届线描艺术展的获奖作品,这说明了大展的评委们对这种探索是给予充分认同的。然而本届大展中却没有这类作品。其四是缺少有代表性的写意性的线描作品。即使是偏工的线描作品也要强调写意精神,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不就是一种写意精神吗?我仔细研读过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它不仅结构精炼简约,而且用线十分考究和具有金石意味。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又何尝不是老莲线描法的再拓展呢!
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是中国线描艺术与中国画线描艺术不同在哪里?我们中国的线描艺术到底是应该局限在中国画范畴内还是应该有容纳更多画种的包容量?其二是从两届线描展的作品来看,在一幅作品中很少有干湿浓淡差别、粗细差别的线同时兼用的现象,而绝大多数作品在画面上只用一种墨色,只用几乎同样粗细的一种形态的线条作画。这或许是对前辈画家们留传下来的线描作品的一种误识之故吧。但传统线描法中有“复勾”一种体例,而今也很少见有人再用。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这或许正是中国线描艺术存在的空白点,拓展与开拓线描艺术的表现力岂不是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探索吗?其三是线描墨染在传统线描作品中是广泛存在的现象。那么,当代线描艺术又如何对待和把握墨染甚至色染的尺度呢?再者,完全以彩色线完成一幅线描作品是不是也应该属于线描艺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面呢?
思考实际上是创造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甚至没有可以思考的问题就谈不上创造。所以,我以为提出问题并去思考问题,自然便会有答案,而精辟的答案就是一次创造的先行。
以上就全国第二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所谈所想纯属个人拙见,其中所提到若干线描作品和作者的名字只是为了引证之用,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谅解。
2011年4月5日 于北京西郊骨法正香堂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