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就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加以引申:
1、绘在“绘色”、“彩”、“色彩”的意义方面
我看魁正在作画时,在用色上既大胆又丰富,有时极其浓重,在与墨韵结合中就可以达到一种饱和的画面分量感。色、墨在绘的调润中根据画面结构形成一种韵律。绘,无论是用墨还是用色,也可以更为充分地施展在画面上“做”的艺术效果,这也比单纯的“画”具有优长之处。当然,中国宣纸所具有的特点也足以使“泼”的饱和程度有更大的体现,.因为宣纸有良好的渗透性,纸把墨与色完全浸透,不会浮在表层,具有自身的分量感。
“绘”的宽泛性可以强调画面上形与意所需求的大效果,不拘于形象的具体化,从而可以寻求到一种达到“表现”的更为快捷一些的技艺。
2、较之“画”具有大一些的内涵方面
如果我们认识到“绘”较之“画”还有更深更大一层的技艺内涵,那么,把握“绘”则是强调在创作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在这种主动性的驱使之下,也就可以寻求到一种画面新的走向和新的面貌。
如果我们能把绘的涵义理解得再广阔一些,那么,“泼”就必然与其存在着有机联系,因此上面说魁正虽然是以笔作“泼”,泼也就是绘的延展,这里的用笔不单纯是在画,而是在寻求画面效果比线画更能达到的厚重感。“绘”也可以一层层的“积”,积染,积墨,积出画面种种理想的效果,这是单纯地依靠用笔去“画”所达不到的,从魁正的一些泼绘作品所显示的画面形态来看,大多是以最大的限度来减少线的使用,是“没骨”的延展,也可以说是线在画面上所占面积扩大的变化。
以上粗浅地谈到一些“泼”与“绘”的各自某些特征,而实际上“泼绘”在李魁正的技艺认识体系中是凝结为一体的,我们自然应当从整体中去理解它。
泼绘是一个技艺手段,要以表现内容为主要目的。魁正的作品多是表现荷花、葫芦等一些花卉,他必须以一种适宜的题材,找到一种特有的造型符号,来施展他的“泼绘”技艺。有关题材与技艺对应的问题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了。
李魁正在确立“泼绘”的过程之中尚有几个必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既然提出了“泼绘”的概念,是否应该界定其最本质的内涵?它与一般的“大写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其画面形态究竟如何拉开距离?
二、与前人已经做出过的“泼墨”、“泼彩”的尝试有什么最根本的区别?
三、艺术创造的变革应该有一个酝酿、发展直至成熟的过程,魁正大约在四年前提出并实践有“现代没骨”技艺,今天又以“泼绘”来改变原有的创作面貌,这之间如何解决时间的积淀?
我想,推出一个新的提法或概念,并不在于它的新鲜和独特,而是在于它的合理与完善,尤其要在作品上有更加完整的体现,当然这需要有个发展的过程。对于李魁正来说,提出“学说”仅仅是个开始,日后的实践必将是艰难的。也许现在李魁正和我们这些关注“泼绘”说的人都还拿不出一个一分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这不要紧,现在重要的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先要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要解答问题,我们并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而是先按提出的问题去实践。绘画本来就是以创造为主的事,关键是去做。古人曾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传王维《山水诀》),黄宾虹说:“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画语录》)这些话以及类似这样的论述,除了谈到中国画技艺上的问题之外,就是对于“画道”自身的探讨了。凡是在绘画创造上有所成功的艺术家必然都是很好的“悟道”者。而“画道”的基本精神,我理解就是研究“有法无法”、“有度无度”、“变与不变”的规律。如此看来,一个现代画家处在一个发展多变的时期,这种思考与探讨就更不能少。魁正从工笔到写意到现代工笔再到没骨又到泼绘,他说最终还要回到工笔上去,这是一个在中国画的大范围中求变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这是他在‘“画道”思考上得以自慰,也令人们给予关注的作为,仅此一点,我们就应该称赞和重视他的努力。何况这样的画家不是很多,由这些画家所形成的这种很好的学风,更值得倡导。
所以,我认为,李魁正、周韶华等的深层价值就在这里。
1995年6月
杨悦浦:1938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主编、编审。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