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被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根根厚朴而纯粹的线。从上古时期的陶器图案到汉代的画像石刻与帛画,线条或执重、或飞舞,都让我们从中直接读取到一幕幕人性斗争与愉悦的场景,它是人类最原始、最简洁也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造型手段。根据有限的史料分析,早期的绘画多是以白描样式传留的,画史所载的第一位绘画大师曹不兴的作品名目中,就有“一人白画”之题,之后魏晋南北朝的名家如卫协、张墨、戴逵、宗炳等,皆有白描作品传世。直至唐、宋宗教壁画的鼎盛时期,白描从寺观壁画的粉本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审美空间的画种,今天所能看到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都是当时宗教壁画粉本衍生的精湛的白描艺术作品。其后宋元时期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的工笔白描艺术大师,他们在注重墨笔勾画并稍加淡墨、淡色渲染的同时,造型更加严谨精到,风格也更加多样,如李公麟、张择端、李嵩、赵孟頫、赵孟坚等。明清以来在城市经济出版业繁荣兴旺的推动下,白描艺术以刻印版画的形式而成为当时的流行经典,明末的陈老莲、清末的任渭长、任伯年、改琦、费丹旭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白描艺术大师。
近百年工笔白描艺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的发展,促进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体味线意的独立审美品性和造型功能,从“十八描”的经典概括到现代陈子奋的“战笔线”,白描用线的形质和情感表现力都得到了重重飞越。白描线审美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绘画写实与意象并举的造型观念,其一是要注重线的表现、功能:“形”—物象的结构和轮廓、“质”—物象的体量质感、“光”—阴阳向背的转折以及墨色虚实的变化,最后是线意的情感与心理。其二是对线组合形态的推敲:线的旋律和节奏感、线的主宾位置摆放、点线的分布与疏密的组编、线的动静走势与结构直到线性的想象与象征性的发挥。总之,先要有感有意线才有了性,才有用不同线性表现丰富情感的“线法”,才有“意象写实”而非“具象写实”的造型美的表现。从古代的工笔白描到现代白描作品,都是沿着这一思维前提推进的。
鉴于当代工笔白描艺术的现状,一些不良的倾向因素在时时扰乱着广大同仁的视界,一批不重视线法、线性、线意,因急功近利而呈现千篇一律面貌的作品不时出现,这不仅是传统精神的失落,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诲设。举办这次展览,旨在承扬优良的传统、拓展新锐的创作思维,增进有启示性的学术交流,期待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工笔白描艺术经典作品的出现。白描既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础科目,也是经历了近千年发展历程的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门类,在当代人文关怀的文化语境下,赋予了她更紧迫的任务,必须进行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开拓和发展,故此,我们籍此展呼唤当代工笔白描艺术的时代精神。
2004年11月 于北京西郊天华堂画室
发表于《当代风骨——首届中国工笔画名家线描艺术学术邀请展》画集绪论。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