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中国画展或画册,总免不了要和画界的同行、朋友谈到笔墨,中国画发展到今日,无论是沿承文人画的写意,还是现代水墨或工笔,仍离不开笔墨功力问题。我想,这除了与我们长期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关外,更是我们民族绘画表现意识的一种象征和体现。
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素以气韵为本,笔墨为骨肉。“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故笔为骨,墨为肉,肉附于骨,骨立而肉生。南齐谢赫在六法中举出:“骨法,用笔是也。”用笔作线造型,抒情达意,已成为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线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素有文章尚风骨,书法尚骨力,绘画尚骨法之论,此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尚骨精神。
骨法用笔一般被理解为用笔要有骨力,在人们的概念里,线就代表骨,骨就是指线,有线便被认为有骨,无线便被认为无骨,于是用线的优劣就成为衡量骨法用笔的标准。不少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用线挺拔有力或灵活而有弹性等等,就是有功力,就是强骨。其实不然,所谓线的功力并无固定标准,关键在于用线状物造境是否真正达到了表现目的,而功力则是为达到这种表现目的所运用手段、技巧的水平。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和评论线的好坏与美丑。
不容置疑,线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在我国绘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辈总结出了十八描、十八皴等线法和皴法程式,我们有许多人物、山水、花鸟的白描作品传世,当代不少大家也是白描的高手,一批中青年画家正在为使白描艺术步入现代和跨入21世纪进行着新的开拓和变革。线本身有着极强的、独立的表现力,我曾把线的功能归结为:一要表现形体,二要表现质量,三要表现光色,四要表现情意。线的组合能构成不同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形成多种风格与个性意识。线尽管有如此大的功能,然而切不可把线过份神化,因为它毕竟不能代表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全部。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其中线的作用一半是为着色和造境等作基础和服务的,此时的线必须是与画面中的光色、点形、块面有机结合起来,而使其表现达到恰如其分。因此,对线的要求就更高、更严格。与注重线相反,没骨画却把线弱化或淡化,甚至完全舍弃线,直接以点染的方法来实现其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中国现代没骨画派的画家们于92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没骨画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认为:双勾晕染法只不过是骨尽露其外,而没骨法是骨多隐其内而已,二者均重骨法。“‘没骨’是自然中相对实、露、知而言的虚、藏与不知如此等等。‘没骨’非无骨,乃骨在皮肉之中。”再者,不少泼墨泼彩和现代水墨画中,只有墨和色的点、团、块,却无线也“无笔”。由此可见,线不能完全代表骨,弱化线不等于不强骨,“没骨”并非无骨,无线、“无笔”仍有骨。
中国画的观念正在更新,意识正在改变,工具材料面临着突破与改革。中国画面向世界、中西融汇、步入现代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因此,对于骨法用笔的理解和应用应该进一步拓展,对于中国画的尚骨精神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骨法用笔的实质应该是表现物象内在的本质形神,在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里,不仅线可以体现骨,点、面、空白及光、色同样可以体现骨,一切符合形神兼备和画面艺术追求的新技法。如使用渍、冲、泼、洒、刷、拓、搓、揉等手段达到的肌理效果。更是赋予骨法和尚骨以新的意义和内涵。此次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展。我参展的作品《瑶池素蘤》更注重画面整体气势和色调。为了追求画面的构成形式美,我将柳枝、柳叶和荷花、荷叶的茎进行了有序的排列组合,为了追求画面的光感、浮雕感和朦胧感,我将线弱化,并使用积、渍、冲、点染法及泼、洒、流、吹等新技法,画出了我所追求的理想、超然、高尚、神秘、象征等心理境界。不言而喻,我所要体现的骨与强化的骨——时代的骨气与风骨,也就在其中了。
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骨,它兼备了具体意义上的骨法用笔和抽象意义上的精神气质。绘画作品中体现艺术效果的骨法用笔和作者情感意志的流露,都饱含了尚骨精神。作品的骨气,作者的品格和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不断交融、凝结并升华为震撼人心的时代的尚骨精神。
该文发表于《中国画》1994年第3期总第64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